當你有壓力時,什麼東西會改變?答案是呼吸;當你生氣時,什麼狀態會改變?答案依然是呼吸。
一顆起伏不定或無法活在當下的心,常常伴隨短淺而毫無規律可言的呼吸。
生命的本質,就在每一口充滿覺察的呼吸裡。
如果能將對外探索的目光,慢慢把帶回到呼吸,帶回到當下,我們就會發現,當我們與呼吸合而為一時,內在,便是我們的靜修之處。
吸氣,讓身體平靜;吐氣,讓嘴角輕輕揚起。
在一行禪師的著作《怎麼連結》中提到:覺察自己的吸氣與吐氣,產生正念的能量,就能辨識苦、接受苦、溫柔地擁抱痛苦。
在《我可能錯了》書中也提到:如何放下拖累你的一連串念頭呢?那就多呼吸,少思考。
自古至今,所有宗教與靈性都一直強調聆聽內在的價值,《僧人心態》告訴你,你不需要成為僧人,也能穿透「摩耶」,找到內在的寧靜與真實。
📌不要期望每個人都完美無缺
僧人用覺知領導自己。
退後一步,擺脫當下的情緒衝動,能幫助我們在不批判的情況下,理解他人。
這麼說好了,每一個人都可能有烏雲籠罩的時候,我們都不應該以他們最糟糕的時刻,做為評判一個人的標準。
僧人清理思想的過程是:覺察、對治、修正。
我們也許永遠都無法徹底擺脫內心的羨妒、貪婪、憤怒和驕傲,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停止嘗試「清理」。
📌恐懼,我看到你了
想拉近與恐懼之間的鴻溝,必須先承認它的存在。
我們都必須認識自己的痛苦。
痛苦會讓我們付出關注,或者說,當我們說:「我看到你了,我的痛苦;我看到你了,我的恐懼」時。
就像哭泣的孩子需要有人哄抱一樣,那份被看見、被接納的感覺,能慢慢讓我們的情緒安定下來。
如果說恐懼的肇因是「執著」的話,那麼它的解藥就必定是「抽離」。
緊抓著我們希望「人生應該是什麼樣子」,而無視當下的本質,是「猴心的思維」,我們要學會的僧心,是覺察自己的反應,讓無處安放的心,不再漂泊。
🌈結論與感想
請時時刻刻觀照自己,去看清楚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或狀態。
覺察自己是否陷入習氣或慣性思維,如果能覺知到,這本身就是第一層的禮物。
再進一步,慢慢感受起心動念的源頭,像剝洋蔥似地深入內心,就能明白自己是否被某些思想所困。
穩住,不著急,不要給自己過多壓力,也不必替自己建造僵硬的框架,只要順隨生命的流動,這樣就很好。
生活的本質是「身、語、意」三者的結合。
我們要學會照顧自己的念頭,留意我們的言語與行為,當我們逐漸學會回到心,便能看得更深、更廣袤,看見事物的本質。
到最後,許多事情其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因為我們已經看穿了它們的虛幻。
真正的覺察,永遠是對自己,而不是對他人。
我們可以常常自問:
▪️我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動機?
▪️我的念頭從何而來?它又如何影響了情緒?
最好的練習,就是靜下來。
靜心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學會離開頭腦的喧囂,循著細微的覺知往內走,找到情緒與念頭的源頭。
當我們願意這樣持續練習,就能突破慣性思維的枷鎖,打開更廣闊的生命空間。
最終,人生最大的滿足,不在外在的追逐,而是能自在地與自己喜歡的樣子相處,也能與自己喜歡的人喜悅地同行。
#僧人心態 #閱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