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5
推薦
用生物學拆解善惡的每一刻
BEHAVE:THE BIOLOGY OF HUMANS AT OUR BEST AND WORST (2017) 「1900年代開始,美國各地的犯罪率驟然下降。為什麼?自由派認為是因為經濟繁榮,保守派則認為原因是警政預算提高、監獄擴張和三振出局法。同時,史丹福的法學者約翰.唐納休和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史帝文.李維特也提出了部分解釋——原因是墮胎合法化。他們分析一州接著一州通過墮胎法與犯罪人口下降之間的關係,當某個區域中墮胎變得較為可行,大約二十年後,年輕人的犯罪率就會下降。驚喜吧?這有很大的爭議性,但對我來說完全合理,也合理得令人感到悲哀。有什麼東西可以有效預測一個人生命會犯下罪行呢?被這樣的母親所生下——如果可以選擇,她寧可你不要出生。<回到搖籃裡,回到子宮裡> 同理心也可以提供一種危險的完成感:某件事情已經完成,因為你已經感覺到了。『感受別人的痛苦本身就代表道德高尚』這種想法很誘人。同理心的危險不只是它可以讓我們感覺不好,而是它可能使我們自我感覺良好,結果鼓勵我們將同理心本身當成目的,而非把同理心視為過程中的一部分、一種催化劑。<感受別人的痛苦、理解別人的痛苦、減緩別人的痛苦>」 你做出一個決定,產生一個行為,是出於自由意志,還是千層結構的神經化學與社會經驗早已替你選擇好?在這本超過七百頁的巨作中,神經生物學家 Robert Sapolsky 挑戰我們對「人性」的直覺理解,從一秒鐘前的大腦放電,倒推至演化史中的基因選擇,用生物學解釋人類「最好」與「最壞」的行為。 本書的內容與架構都極為豐富,份量足以構成一門大學三學分的課程。Sapolsky 的寫作方式有如逆向解剖手術:從「當下行為發生的那一秒」開始,逐層拆解到幾秒前的神經反應、幾小時前的荷爾蒙變化、成長經驗、文化影響,最終連演化史都不放過。在層層解構中,他不只解釋「人為何如此行動」,更讓人意識到:「理解」雖不能為惡行辯護,但它是預防未來悲劇的第一步。 其中對「我群」與「他群」的討論,格外令人不安。原來只需一些簡單的暗示,人類就能迅速做出群體歸類,進而對「非我族類」產生戒備、輕視甚至仇恨。而這些反應,不僅是文化教養的結果,更深植於大腦與荷爾蒙的機制之中。書中也指出,隱喻的使用——當我們將敵人比喻為蟑螂、病毒或野獸——會啟動人腦中與殺戮相關的區域,讓人更容易對「非人化」的對象進行暴力行為。 書中最具挑戰性的主張,莫過於 Sapolsky 對「自由意志」的否定。在他看來,人類的行動不過是生物機制、社會背景與演化過程的總和。自由意志只是一種我們暫時難以放下的幻覺。這對當代人而言可能難以接受的,我們習慣將善惡歸因於選擇,將責任與榮譽綁在個人意志上。但 Sapolsky 並不因此主張道德廢棄,他反而認為,唯有理解我們為何會做出某些行為,我們才可能打造出更具同理、預防性與系統性的制度。 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鬆動我們對人性、道德與自我的想像。它帶領讀者站在生物學的高度去看待人類,而不是僅僅依賴道德譴責與法庭語言來思考行為的對錯。這樣的視角或許冷酷,但卻無比真實又充滿希望,因為它暗示著,只要我們願意理解,願意調整環境、制度與教育,我們仍有機會減少傷害、擴大共感。 或許我們還未準備好全面接受沒有自由意志的未來,但 Sapolsky 已經為這樣的時代預留下深刻的知識與倫理基礎。他並不強迫我們接受一個冷冰冰的決定論世界,而是邀請我們在理解與改變之間,找到更誠實也更有效的位置。這絕對是一本你會讀得很慢,不時停下思考的書,但正是這樣的閱讀,才可能改變你看待自己與對待他人的方式。
行為:人類最好和最糟行為背後的生物學(全新修訂本,全一冊)
行為:人類最好和最糟行為背後的生物學(全新修訂本,全一冊)
羅伯.薩波斯基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