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5
推薦
如果撐不下去,就逃跑吧!誰說你一定要咬緊牙關、義無反顧往前衝?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 大學畢業才踏入社會兩年,卻感覺自己像老了十歲?面對生活無止盡的壓力,就欲振乏力,感覺自己像踽踽獨行在不見綠洲的沙漠裡? 對遠古的人類而言,能在威脅生命的緊急狀況下,啟動必要的生理能量,以向前迎戰或逃跑,是生存必備的本能。 當我們遇到糟心事時,往往會勾起或反芻過去類似經驗的痛苦回憶,這種無邊無際的焦慮和疲累感,驅使人逃遁到手機與網路中的虛擬世界。 雖然每天很努力,但生活卻過得像迷失荒煙般孤寂無力,或許,有時候,我們只是缺乏了《逃跑的勇氣》。 📌逃跑,意味著目前的環境和處遇不適合你 「逃跑」就是避開危險,從受限或危險的地方抽身,有意識地遠離那些威脅、不喜歡的事、和痛苦的事。 說到逃跑,人們總習慣將它與失敗畫上等號,他們視逃跑為認輸與不夠努力的象徵,但其實,不勉強自己,也是一種勇氣。 活著,就是贏家。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輕鬆的生活往往更加快樂?那種輕盈的日子,往往比拼命追求來得深刻而有價值。 逃離讓你痛苦的地方,選擇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道路,然後優雅轉身,是一種「逃跑的美學」。 常有人形容我很「社恐」,但仔細想想,與其在意別人的眼光,不如讓自己內在舒適,能夠承受自己能承受的壓力,安住自己的心,才是最完美的生命提案,不是嗎? 📌學習逃跑的技巧,不讓自己倒下去 不離開現場的逃避方法➊書寫 書寫,是一種讓自己從痛苦和恐懼中解脫的療癒方式,它不但能讓心回到當下,也能幫助我們重新挖掘那些微小卻真實存在的幸福感。 不論是悲傷、憤怒,還是無助的情緒,透過書寫,都能將它們釋放到紙張上,從內心轉移到外在。 不離開現場的逃避方法➋認知療法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壓力環境中,認知會逐漸變得扭曲,因而陷入負面的思維模式。 你以為自己身處黑暗幽閉的隧道,但換個角度看,四周其實是一片明亮且充滿可能性的空間。 而這種穿越隧道盡頭,擁抱曙光的認知修正,就是「認知療法」。 不離開現場的逃避方法➌課題分離 阿德勒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課題分離」。 阿德勒認為:所有的人際關係問題,基本上都源自於我們闖入了他人的課題,或者讓別人干涉了我們的課題。 是呀,與其把精力浪費在試圖改變對方上,不如劃清界線,釐清責任歸屬,才是一種尊重彼此的相處方式。 不離開現場的逃避方法➍放下完美主義 人生中有許事到頭來會發現,無論多麼努力,結果往往難以如願。 既然如此,何不試著以「總會有辦法的」或「順其自然吧」這樣的態度來面對呢? 接受「事情終究會有它自己的發展」,允許一切如其所事地發生,現在不足夠的勇氣,總有一天會從胸口迸發的。 🐰結論與感想🐰 我想每天逃跑一釐米,直到我有足夠的距離,能夠重新看到自己。 我想逃開一整季的喧囂,直到我有足夠的勇氣,去拾起那個曾經被傷得體無完膚的自己。 在《逃跑的勇氣》書中提到:無論是選擇留在當下的環境繼續努力,還是果斷離開,真正需要的並不是能力,而是勇氣。 每當我提到自己曾經有當過兵的經驗時,換來的是一個又一個詫異的眼光。 他們最常問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你怎麼會想當兵呀?」,第二個則是「你怎麼會想離開當時的環境?」。 說離開其實並不正確,我認為,我的人生絕大多數就像在「逃離」什麼,彷彿我的背後有什麼洪水猛獸。 沒有被束縛過,便無從得知自由的可貴,我很慶幸,當時的我擁有「逃跑的勇氣」。 如果你極限到了卻無法逃離,就去另一個自在的地方吧! 當世界太吵,生活太焦躁浮動,我們就拉開距離,給自己一片可以安靜呼吸的空白,其餘的,隨風也無妨。 💟感謝高寶書版的好書《逃跑的勇氣》!有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只是使盡全力去擁抱內心那隻惹人憐愛的兔兔,Citta也邀請大家遠離酷暑,一起來閱讀❤️ #逃跑 #逃跑的勇氣 #高寶書版
逃跑的勇氣:如果你極限到了卻無法逃離,就去另一個自在的地方
逃跑的勇氣:如果你極限到了卻無法逃離,就去另一個自在的地方
和田秀樹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