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日,課外閱讀量因為課業上的教科書指定書目而稍顯下降許多,最近的日子總是在幾本散文集度過,而手頭正在進行的有鍾文音的《暗室微光》與今日想寫下讀後感的《看似很美,其實是壞掉的》。
讀馬欣的散文時總是字字珍惜著讀,這本書其實已躺臥在書櫃上許久,跟著我奔赴了兩座城市,每次翻閱時都會想待在臥室好好捧著,進行與書中文字的靜謐深度對話。會這樣想,莫過於這本散文的主軸大多建立於人類面對新的科技、網際網路的擁擠社會下,美麗展演背後那碎片般的模樣,時常無法提出勇氣與他人分享的孤獨、假裝、距離、社交疲乏,都在碰觸到文字的那一刻,擁有透徹的倚靠。
也許是搭載著這個季節裡不穩定的情緒,又可能是那面臨各種可能透過社交軟體而開始相互比較與擔憂的年紀,憂慮著自己是否能如理想中的完美,而不被他人看穿過多的瑕疵,而那所追求的好,模樣其實早已模糊,在新世代裡,工作與生活與新媒體相互綑綁,絲毫不能隨意避諱與抽離,因而在閱讀時,有一種遇到將內心全然照映出的魔術鏡之幻覺,可以好好地花時間面對、展露與沈澱思緒。
文字裡總會交錯一些熟悉的書籍與電影,對也喜歡影像的我來說,有種著陸與靠港的安心感,彷彿乘著對於電影的評論與現實景象的交融,好像更容易去思想那些過去無言以對的心境。就如想要呈現散步與慢步調之感所選用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與《小偷家族》,在聊起完美、幸福與自我的奧斯陸三部曲之一《世界上最爛的人》,皆讓腦海有了新的波瀾。
書中共分五輯,其中停留最久的是第三輯<為何愈相處,就愈感到孤獨。>親密總是與孤獨呈現最爲相遠的距離,越複雜的環境,越難處理與看待任何關係,想太多、想不夠周全,都會在天平上因為任何再小的媒介或訊息,甚至一則已讀與表情,讓一切失衡,於是在新的時代裡,雙層的戒備,成為必備練就的技能之一,何時孤獨,何時幸福,就像是一場又一場的未爆彈,隨時蓄勢待發。
寫下散文的讀後紀錄,更像是提醒著自己一些內心蒙上一層灰的情緒,給了某些呼吸頻率一些死灰復燃的生機,下半年的自己常被生活圈以內的人道說看起來有夠累,除了工作與課業上的繁忙,我想更多的是被心理狀態不佳的情境給佔據,而讓日子的色彩即使看起來豐富,卻沒有筆刷與調色盤去將他們暈染混合至生命裡,在這些時刻中,常常拿起這本書重複讀著,並非希望從書中獲得答案,而是提醒自己所被喚出的觸動與知覺,要花時間去謄寫與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