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開端是一位婦人(廉女士)的錢包不見了,接到一通電話,一個流浪漢說他撿到了錢包。錢包物歸原主後,廉女士帶流浪漢(獨孤)到自己經營的便利商店吃便當,後來獨孤變成便利店的大夜班員工,開展了一連串與其他店員及顧客的故事。
❝巴布狄倫的外婆曾經告訴他,幸福不是在通往目標路途上的某樣東西,而是那條路本身就是幸福。你所遇見的每個人,都在苦苦掙扎著與什麼對抗,所以你必須親切待人❞
這是一本很生活化、充滿人性溫暖的小說,故事的角色都有要解決的人生課題,看著流浪漢與他們的互動,會邊看邊哭,隨著故事情節一起感動。
-
❝人生就是關係,關係的根本就是溝通。我發現只要能跟身旁的人交心,幸福其實離我們不遠。❞
書中的軸心命題就是
#關係
包括了與家庭的關係、職場上老闆員工的關係,
還有與社會的關係。
我在這本書裡看到的是:在所有的關係中,只要你願意往前踏一步、伸出一隻手給予幫助,最後這些善意都會回到我們身上。
|家庭關係|
在書中可以看見現今社會常見的父母親與子女關係的縮影,包括:
▲ 因家人都不依照自己期待而活充滿怨懟的母親
▲ 事業不得志、在家中也缺乏存在感的父親
而作者透過一位流浪漢 (
#無家者),讓這些明明有家庭、卻不知該如何與家庭溝通的角色,找回了連結 (
#回家)。
這是我很喜歡的安排。
|職場關係|
▲ 老闆與員工
便利商店的老闆廉女士相當照顧她的員工,即使年紀大了,店裡也不賺錢,堅持不收店,就是因為怕店裡的員工會沒了頭路。
「老闆若不重視員工,員工也不會重視客人。」
人跟人之間是互相的,觀察很多所謂的
#幸福企業,我發現有個共通點:老闆重視員工、以真誠對待員工,甚至把員工當成家人一般。
因為受到公司的照顧,自然而然在服務顧客時,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顧客滿意度自然不會太差。
▲ 同事之間
獨孤當流浪漢太久了,剛到便利店工作時,所有東西都要從0開始學起,在大家耐心的教導之下,發現他學習速度快,也很靠譜,甚至其他人也從他那獲得許多很多。
這讓我想起剛進職場時遇到過不同的前輩,很感激那些願意花額外時間給予指導的同事,不管是說明團隊的運作規則、作業流程、如何適應職場文化,甚至帶我到公司附近熟悉環境。
這些前輩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榜樣,所以後來當有機會帶到新同事時,我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後輩,希望他們能更快融入團隊中。
|社會關係|
這本書讀完後,對於個人v.s社會,我有兩層反思:
❶「你是怎麼對待社會上的陌生他人的呢?」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學會了要對社會保持點距離,不認識的人盡量不要接觸。於是走在路上,我們可能選擇對需要幫助的陌生人
#視而不見。
這份冷漠,在都市中更明顯。
故事中的流浪漢卻沒有這層成見,他願意去看見每個人的需要,並提供幫助,即使別人覺得他的行為很蠢,多幫忙又沒有好處。
我想這也是作者的一個巧思,看似什麼都沒有的無家者,卻也是最不怕付出的。
❷「你是怎麼看待社會上的無家者的呢?」
每當看見露宿街頭的流浪漢,大部分的人都是選擇迴避的,又或者帶著異樣的眼光打量。
但,你可曾好奇過,無家者為什麼會存在?
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反思,我們是用什麼態度看待這些無家者。
-
📍後記:從了解開始,破除歧視
普遍大眾對於這些街頭無家者,還是帶著刻板印象的。
(社會治安的漏洞、好吃懶做....)
無家者與貧窮的議題的確很複雜,若非第一線的人員,可能很難馬上提供適合的協助。
但先從了解開始,產生同理,甚至參與其中,就有改變的可能。
這邊提供幾個我在研究的過程中,覺得很適合一般大眾了解的3個管道。
▲ Youtube 台客劇場▲
體驗當街友三天三夜系列》由台客劇場導演林冠廷,和他的牧師及軍人好友,實際上街體驗街友生活的影片。透過這系列影片,讓我們對於街友的生活有更近一步認識。
▲ 社團法人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
從2014年成立,持續發起各項群眾計畫,從街頭出發,用各種創意行動,像是:料理剩食與街友分享的「石頭湯計畫」、年末舉辦的「街頭尾牙」,關注都市貧窮、無家者、街賣者與回收議題。
▲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2011年成立,由一群服務無家者的一線人員組成。除了培力無家者能夠自立生活,也發展多元的群眾參與活動像是:真人圖書館、流浪生活體驗營等,讓外界了解貧困者的生活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