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寫給在安靜文化中長大,但不知道該如何在外向文化的職場中表達自我的內向者。
難道安靜的內向者必須委屈自己做出改變,假裝自己是外向者才有可能被人看見,並得到尊重嗎?
作者Jessica通過本書告訴我們:只要磨練好溝通技巧,內向者也可以在職場不失自我地被他人看到。
☞
🤍通過換框思考調整訊息
針對這些不公平的待遇,作者提出四種換框思考幫助安靜文化者重塑對工作的態度。
🔹與他人互動:真正的重點不是「我該不該說」,而是「我該如何說,對方才能理解和有所共鳴」。我們需要根據對象和需求來調整對話方式。
🔹運用時間:把每一次的工作機會當成是展現自己的跳板,無論任務大小以及自己是否喜歡。我們每一次的工作展現都是積累他人信任的基石。
🔹展現成就:適時且適當地展現成就很重要。不要過分謙虛,將自己的成就弱化。當你低估自己的努力,別人就難以看到你的付出。
🔹處理衝突:拋開「戰」或「逃」的個人感受,只聚焦於事件本身。當我們主動去溝通矛盾和衝突,就更容易獲得對方的理解和信任。
「一位真正有效的溝通者,既非安靜也非外向的人,而是一個能夠考慮聽眾,為他們量身定製訊息,並有意識地傳達自己想法的人。」
☞
🤍通過建立「信任」打造你的專屬品牌
想要獲得影響力,並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支持,我們就需要建立自己的職涯品牌。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並非只有企業家才需要打造自己的專屬品牌,任何人,無論職位,都有自我行銷的價值。
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建立信任」。沒有信任,我們就無法持續獲得認可。「信任」需要時間的培養:人們會通過我們長期的行為和言語來判斷,僅僅是一次失信於人就可以讓我們之前的努力全部功虧一簣。
對於安靜文化者而言,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太多的責任扛在自己肩上。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想要自己努力解決,不想麻煩別人共同承擔,也害怕太早宣之於口使自己丟臉。殊不知隱瞞往往會讓事態更加難以控制,也會摧毀我們之前的所有努力和信任。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主動溝通並尋求幫助讓雙方的對話更加透明、開放,對方也能感受到我們的誠意和謙遜,為自己贏得更多信賴。
☞
🤍通過語氣和肢體語言讓話語發揮效應
根據社會學家的研究,其實我們真正表達的內容僅占表達能力的7%,肢體語言對於表達的影響力最大(55%),其次是語氣(38%)。
作為I人,其實我內心非常排斥公開演講,但是西方國家卻將其視為必修能力之一。還記得我剛到加拿大的第一學期就有一門「ESL Presentation」的必修課,而我因為掌握了正確的語氣以及肢體語言表達技巧,在這堂課上拿到全年段的最高分。
在這裡我想分享我個人認為公開發表最重要的三個因素:
🔸眼神交流:自然地環視你的觀眾,如果太緊張可以一段時間選擇一位觀眾對視。如果對於對視感到棘手也可以選擇盯著對方的眉心(在對方看起來會覺得你是在凝視他的雙眼)
🔸語調:抑揚頓挫很重要。說話語調低沈、沒有起伏會讓人昏昏欲睡;但是太多上揚語調卻也會帶給聽者沒有自信的感覺。所以需要明白重音落在哪裡,也需要適時控制語速(說得太快也讓人感覺沒自信)
🔸手勢:在訴說的過程中自然地加入手勢,或是使用一些小道具幫助聽眾更好理解。需要注意不要一直用手指著觀眾,這樣讓人覺得很粗魯(我個人非常討厭)
除了上述三點,微笑也是增加魅力值的利器喔~
☞
其實內向者無需為了適應大環境而放棄自己的安靜特質,我們都可以通過有效的溝通方式在外向環境中展現魅力,放大自己的優勢。
「你不必高聲喧嘩,也能因為對的理由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