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4
推薦
脈絡對於理解事實的重要性
■ 提要 延續《穀倉效應》的洞見,本書由《金融時報》執行主編、擁有人類學背景的吉蓮.邰蒂再度出擊,聚焦在人工智慧、大數據橫行的當代世界,提出人類學視角作為彌補專業框架與科技冷感的關鍵工具。 作者指出,在充滿高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與模糊性(Ambiguity)的「VUCA」時代,企業與政府若只依賴大數據與過往經驗,反而會錯過最重要的——人心。 本書提出三種人類學應對策略: ✔ 化陌生為熟悉:深入理解文化脈絡與群體習性; ✔ 化熟悉為陌生:跳脫自身慣性與偏見; ✔ 傾聽社會沉默:留意那些未被主流關注的弱勢與真實需求。 書中以跨界案例貫穿,包含: ● KitKat 如何在日本與文化共鳴成功行銷 ● 伊波拉與COVID-19防疫經驗的政治反思 ● 通用汽車透過跨階層文化改革提升生產力 ● 金融風暴背後的專業盲點與語言隔閡 ● 外交罰單與文化道德觀差異的量化觀察 這些例證共同指向一件事:數據只能說明現象,無法解釋選擇與文化行為的深層意涵。而人類學智慧,正是讓領導者與組織在 VUCA 時代穿透混沌、看清全貌的關鍵。 ■ 心得 初讀這本續作,老實說感覺頗為雜亂。作者在書前用了極大的篇幅反覆強調「人類學的重要性」,彷彿是對非人文背景的讀者苦口婆心地催眠;這樣的鋪陳節奏冗長,不免讓人昏昏欲睡。而譯者筆調又偏繁複,例如像「研究是正式版的好奇心,是懷著意圖去戳弄試探」這樣的句子,需要停下來讀兩遍才能理解,略顯晦澀。 但撐過前幾章後,真正的內容亮點漸漸浮現,例如東西方文化差異。 西方人認為知識的一致性是一種美德,缺乏一致性容易淪為偽善(可參考《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但在很多社會中,人們會認為道德是依照脈絡而定;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價值觀。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塔吉克文化的描述。 當地人在蘇俄共產主義統治下,展現了對語言與信仰的靈活處理:白天男性在公開空間中高喊自己是忠誠的黨員,回到家卻讓女性遵守齋戒,堅持穆斯林傳統。這種「看似矛盾」,而是一種 心理、語言與空間上的文化區隔,使兩種價值系統得以並存,展現出人類在壓力下「再詮釋」與「協調矛盾」的能耐。這是任何數據模型都難以預測的複雜人性。 書中也進一步剖析了為何工程師與數據分析師往往無法真正理解消費者的文化選擇。原因之一是過度依賴邏輯與自身經驗,無法跳脫「隧道視野」的框架。作者引用了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區在思維模式上的差異: ✔ 篩選式 vs. 分析式思維:沒有文字書寫系統的部落多以整體關係判斷情境,西方社會則傾向拆解與邏輯化分析。 ✔ 身份認同:美國人多以職業與個人特質來定義自己,非洲的桑布魯人則以家族與社群為主。 ✔ 道德觀點差異:在聯合國外交官享有罰單豁免權的前提下,英國、加拿大等國代表仍會守規矩,但埃及、保加利亞等則罰單累累,因為他們的道德判準是以「脈絡」為本,而非普遍性原則。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文化深層價值決定選擇與行為,並非數據可以輕易建模與量化的領域。 某種程度上,《穀倉效應2》不是一本說故事好看的書,而是一本讓你跳脫「直覺合理性」與「技術盲信」的書。它不給你立即可用的管理術語或商業工具,而是訓練一種跨文化觀察與人性洞察的感知方式。 若要說這本書的限制,我會指出三點: 1️⃣ 閱讀門檻高,尤其對非學術背景的讀者不太友善; 2️⃣ 章節結構鬆散,案例精彩但分布分散,容易失焦; 3️⃣ 翻譯風格偏學術,少了些敘事節奏與口語感。 但若你願意花時間細細體會,就能從中汲取許多「反向思考」的養分,也會意識到:在一切都講求效率與預測的時代,「觀察、理解與同理」反而成為最稀缺的能力。 如果你正處在組織變革、國際合作、數據分析、品牌行銷、政策設計等工作場域,並時常苦於「明明策略合理,卻總是失靈」的困惑,《穀倉效應2》會是一本值得靜心閱讀的書。它提醒我們:決策的成功,從來都不只靠模型,人們容易被過往經驗與狹隘的視野給支配,用自己的角度去推測,忽略語言與文化的多元性。
穀倉效應2:未來思考 數據失能、科技冷漠的 VUCA 時代,破除專業框架,擴展人生事業新格局
穀倉效應2:未來思考 數據失能、科技冷漠的 VUCA 時代,破除專業框架,擴展人生事業新格局
吉蓮.邰蒂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