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5
推薦
我再也不想當長女。
長女病,這個台灣社會隱性的疾病,幾乎身為長女都懂,卻鮮少有場合能夠有機會好好訴說,在作家張慧慈(小花媽)的筆觸中,相當寫實地以許多個案與她自身的家庭狀況,一一攤開被視而不見的「長女」面紗。 乖巧、懂事、認真負責,這些都是長女長期因「你是姊姊,要負責照顧弟弟妹妹」這樣長幼有序下的觀念生成而來的,長女最初也是獨生女,但當弟妹出生,她們被迫必須與父母一起長大,當小幫手照顧家庭,長女所肩負的理所當然,是那種默默地,在成長中和其他情感記憶混雜在一起的負擔,無法任意撥開或拆解,而在真正清醒發現到問題時,那些症狀早已無意識地滲透在人生。 #社會結構如何塑造長女 張慧慈舉了許多自己在家庭間、朋友間所發現的問題,來更完整的介紹長女病為何成為一個未來可能會具有相當重要性的議題。除了過去傳統社會的重男輕女價值觀,也能從許多農家家庭因爲務農,而造成家庭工作與責任分配的現象來觀看整體社會的變化,像是許多長女,必須放棄她追求高學歷的花費,而供弟妹繼續升學。而近代,則依然能在普通家庭中看見,照顧的責任,落到第一個孩子身上,而使得弟妹得以任性,而哥哥姊姊必須成熟、穩重的社會期待,而就連自身成就與婚姻狀況,同是被比較的項目之一,在很多家庭中,女性這樣犧牲、退讓、負責的特質,也會進而在教育之中,遺傳給下一代子女,也就是說,奶奶可能傳給媽媽,而媽媽再影響子女,然而張慧慈並沒有將一切進行責怪,反而在書中以個人到社會的觀點,希望透過與母親、手足和自己的對話,讓長女不再是長女,而是回歸至一般女性,就如同後記那篇她寫給母親的信一樣軟性卻具有力量。 #從個人心態看長女 長女病可怕的並不是與家庭的關係,它更外顯的是,它可以影響一個人未來的思緒、感情以及工作。例如「我來做還比較快」便是一句面對工作上雷隊友,長女很常想負責任、做到盡善盡美、滿足主管與其他人的優先選擇處事態度;感情上,也總會覺得自己好像還不夠好,應該再為對方發光一些(蠟燭型人格);思緒中,總會一再對他人包容或是要求自己進步。那一切都會讓人感到疲憊,甚至可能衍伸為心理疾病,也許很多人會覺得:「不要管就好了啊!」但綜觀每個人的成長背景,根本不是一道如此能夠輕易掙脫的網。 #社會的隱形之憂 當代女性地位提升、男女平權,甚至是女性意識高漲,看起來女性的地位默默受到助益,但實質社會上對於生女兒的期待,卻依然與女性較為順從、乖巧、耐心等框架綑綁,尤其當作者提到長照議題,女性常是家中第一個奔赴與照顧的角色,仔細的進行背後原因探索,也與每個家庭的權力與結構有很大的連動關係,而我想,這或許是長女病在當代必須被處理與抬頭的原因,長女病並不僅針對長女,也涉及整個家庭的運作,甚至社會看待每一個人與自己的身份與眼光。
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
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
張慧慈(小花媽)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