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穀倉效應」是組織內各部門因缺乏交流,無法為了共同目標努力,導致組織無法發揮合作綜效,並察覺外部環境的變動。
三個實例:
表現亮眼的索尼,為什麼最後內部不願合作、員工沉溺過去的成功,導致創新力道減弱,逐漸由盛轉衰?
瑞銀集團的高層完全不知道旗下的交易員購買美國的次級房貸商品,替公司埋下定時炸彈?
英格蘭銀行與聯準會擁有許多世界一流的經濟學家,在二○○八年金融海嘯來臨前,對眼前的危機視而不見?
■ 心得
1.賈伯斯不想把頻果拆成一個個半自主部門。他密切控制所有團隊,確保公司保持團結與彈性共同計算得失。
開發不再被拆成一段段,而是所有部門通力合作。
2.專家知道所有答案,但你得先問對問題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
3.官僚部門缺乏溝通、公司內部明爭暗鬥、把資訊扣在自己手上,這問題同樣也存在網路上。
4.作者提出建議
1)不妨讓團隊邊界保持靈活彈性
用活動或專案,甚至空間保持接觸不同部門
2)組織必須反思薪資和獎勵制度。
當報酬完全取決於團隊表現,不同團隊又會競爭,就會導致難以合作
3)資訊的流通至關重要
創造人們樂於分享資訊的環境,甚至需要「文化譯者」精通、遊走於不同穀倉之間的人才
4)重新想像另一套分類系統,並加以實驗
。一如克里夫蘭臨床醫學中心重新更改科室分類法。過於僵化的分工容易導致人員作出蠢事,加以改變有助於激發創新,至少能開闊視野。
5)科技帶來改變
不妨以科技數據,協助重組分類,一如芝加哥藉由數據預測謀殺案發生。
4.人類學家特質
1)由下往上觀看世事,並走出房間實地觀察
2)以開放心胸傾聽和觀察,了解為何系統間環環相扣
3)全面探討,挑戰禁忌或無趣的事情,對社會避而不談的議題給予關注
4)仔細傾聽他人說法,並互相比對落差
5)比對不同社會、文化或系統。藉此瞭解異文化同時也重新認識自身文化。
6)認為人類生活不僅只有一種合理模式,重新思考可能性。
當然我們不一定非得成為人類學家才能達成上述社會觀察,只要願意嘗試改變平常接受資訊或新聞的方式,和不同人交談觀察他們眼中的世界,或藉由旅行或閱讀,便能意識到文化差異。
而這些觀察的大敵,往往是過分追求效率,使人不願意嘗試其他可能、降低時間與精力成本,卻也冒著承受未知風險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