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5
推薦
值得你分神一讀
在這個通知永遠無止境、社群誘惑隨手可得的時代,我們談「專注」,不再只是追求高效的生產力,更是對自我控制力的一種期許。《專注力協定》(Indistractable)正是一部教你如何在分心浪潮中,重新拿回主導權的指南。 📌為什麼要立下「專注協定」? 本書的核心觀點不是要你成為永不分心的超人,而是透過「預先承諾」與「價值選擇」,學會管理內外的誘因,從而做出更貼近內在目標的選擇。這一點與《與成功有約》所強調的「要事優先」極為相似──在時間被他人與科技瓜分之前,先把最重要的事保留下來,為自己與家人劃出不可侵犯的界線。 📌書中三大主軸:自我管理、人際協定、工作設計 作者提出的架構明確且實用:專注的根基建構在三個層面──你自己、人際關係、工作。這三個面向就像三支腳架,支撐起一天的時間設計,幫助我們在多工與干擾中維持重心。 ✔ 管理內在誘因:與其一味責怪手機通知或同事打擾,不如誠實面對我們對分心行為的需求。許多分心源自內在的不適感,如無聊、孤單或焦慮,唯有正視這些情緒,我們才能停止「逃避式的點擊」。 ✔ 處理外在誘惑:不論是廣告推播、訊息通知,還是 Netflix 自動播放的下一集,這些外部誘因往往主導我們的注意力。作者提醒讀者要反過來思考:「這個設計是在服務我,還是我被它綁架?」 ✔ 預先協定與身份認同:利用「時間區塊」、「專注契約」或公開承諾,幫助自己在真正想專注的事情上,留下空間、不被打擾。而最關鍵的,是建立一種符合價值觀的自我認同。 📌最有感的一章:我是誰,就會怎麼行動 我最受用的是書中提到的「身份協定」這個概念。與其靠意志力逼自己工作、運動或戒手機,不如直接改變自己的「角色認同」。當我開始認定自己是一個「極簡主義者」,我對生活的選擇也跟著發生轉變──減少多餘消費、不再被廣告牽著走、選擇讓物品為我服務,而非成為收藏展示品。 比起「我應該少滑手機」,「我是一個有選擇能力的人」這樣的身份認定,更能促使長久的行為改變。 📌對兒童專注力的章節:一體兩面 書中花了一整章談如何陪伴孩子建立專注習慣,協助家長了解網路成癮的背後心理、設立使用界線與數位排毒。不過,這部分也讓我感到有些失衡。一方面很欣賞作者對親子關係的用心與科學觀點,但同時又覺得這個議題的複雜程度被過於簡化。 畢竟,作者自己都曾寫過《鉤癮效應》,解釋社群媒體在此下了多大的功夫,即便是大人都難以抗拒社群媒體的即時回饋與虛擬成就,青少年的心智更難自我調節。或許這也反映出亞洲教育文化下,升學與現實壓力沉重,孩子更傾向在網路中尋找喘息與成就感。 📌結語:我們不必完美,但可以做出選擇 《專注力協定》的價值,在於它不追求完美,而是教我們用有意識的方式設計生活。它不像時間管理書籍那樣充滿硬派技巧,也不沉迷於反科技的道德恐慌,而是從心理學、人類行為與社會現象中,找出一條貼近現實的可行路徑。 這不是一本你會一口氣看完的書,但它值得你每次被分心時,再回頭翻一翻。
專注力協定:史丹佛教授教你消除逃避心理,自然而然變專注
專注力協定:史丹佛教授教你消除逃避心理,自然而然變專注
尼爾.艾歐李茱莉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