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4
推薦
一個人擁有多少力量,取決於他擁有多少詞彙?
我滿喜歡九段理江的《東京都同情塔》,尤其是它如何點出認知、語言與權利之間的關係,以及當AI介入人類生活之後,又是怎麼影響著這些關係結構。 數字少女因沒有適當的詞彙無法替自己爭取權利;「前受害者」因認知上的限制無從替自己辯護,反而需由知識份子拯救;再到人因長期與AI對話,看似煞有其事的表達背後卻是空洞。《東京都同情塔》以中篇的幅度與破碎的形式,把這些錯綜關係具體地展現出來。 書中最吸引我的部分,大概是諷刺味十足的知識份子作為。看似想拯救「犯罪者」的「幸福學家」瀨戶正樹,想透過認知扭轉,改變大眾對犯罪者的看法。他不只提倡將「犯罪者」變成「前受害人」、「值得被同情的人」,也主張把「監獄」建造成一座觀光的塔樓——同情塔。 乍看之下,知識份子因有資源,擁有更多語彙及理解,試著為少數族群正名,發揮著良善的社會功能。但從瀨戶正樹的下場可得知,在缺乏真正的同理心之下,一切的作為也許只是權力的遊戲,或甚至是空洞的不知所以。 而到最後,一切似乎又扣回到AI對我們的認知影響。AI讓我們在短期內接觸到更多的語彙、資訊與知識。我們感覺掌控的語言更多,似乎也知道更多且有了更多力量。但當我們玩弄著語言卻缺乏真心的試圖理解,是否就容易淪為故事中的知識份子們一樣,活在一種自我滿足的幻想之中?更可怕的是,若全人類都如此,這個世界又可能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就個人來說,想要免於這種結果,大概是要保持好奇,和記住最初驅動自己學習、渴望理解的初衷。雖然總覺得這樣的心持續地被削弱中,但也許鞏固這樣的意志,會是我們未來的最大課題吧。
東京都同情塔【170屆芥川獎得獎作】
東京都同情塔【170屆芥川獎得獎作】
九段理江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