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 12 月寒冷的愛爾蘭,以瑪德蓮洗衣中心事件為背景。這些機構最初由天主教會設立,表面上是慈善機構,實際上卻是壓迫女性的場所。從 1922 年到 1996 年,數千名女性被迫從事洗衣等勞動,沒有薪資,且無法離開。未婚懷孕的女性在此生下孩子,被強行送養,或因營養不良與疏忽而夭折。2004 年,人們發現多達 800 具嬰兒遺骸的集體墳墓,揭開了這段黑暗的歷史。
小說的主角費隆年近 40,育有五個女兒,靠販賣木柴和木炭為生。在愛爾蘭這樣冰天雪地的環境,這門生意算是穩定的。某天,他送炭到鎮上的修道院時,一名女孩向他求救。然而,費隆說:「這我無法作主」,然後收了錢離開。但這個瞬間在他心中揮之不去,像一道陰影緊緊纏繞著他。
這本短短一百多頁的小說卻承載了極大的重量。Claire Keegan 的文字彷彿將我帶入愛爾蘭冬日的寒冷與沉默,而費隆的道德掙扎,則讓我想起職場上的某些經歷——當不公義發生在眼前,選擇視而不見或許最簡單,卻不代表內心能真正平靜。
費隆與妻子愛琳的立場截然不同。愛琳認為,「如果你想好好過生活,有些事就必須視而不見,才有辦法繼續走下去。」 她希望丈夫不要多管閒事,維持安穩的生活。
費隆是私生子,母親年輕時未婚懷孕,幸運地得到了雇主威爾森太太的幫助,才得以平安長大。現在,當他發現另一個被社會遺棄的女孩,考驗著他內心的道德界線。
Keegan 的文筆簡潔俐落,讀來十分流暢,而譯者彭鈴嫻的翻譯也很出色,附註幫助讀者更快融入愛爾蘭的文化與歷史背景。篇幅雖短,卻蘊含深刻的情感,不僅探討道德選擇,也細膩刻畫生活的掙扎與生命的意義。
非常推薦,而且中文版封面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