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5
推薦
無論要花多少時間,城都不會消失
在那個夏日黃昏,十六歲的少女向十七歲的少年訴說了一座城的故事,那座被高牆環繞,由頑強的守門人守護的城,城內的「她」不會做夢,也不會流淚,卻是真正的「她」,而此時此地與少年對話的人,只是如同替身般的存在。 少年無法停止對她的思念,於是踏上尋找之旅,只為再次遇見那個在圖書館工作的「她」,那是一座沒有書籍的圖書館,書架上排列著被稱為「古夢」的蛋形物體,而他被賦予了名為「夢讀」的任務──閱讀那些被封存的夢境。 城與高牆、神祕的圖書館、蛋形的古夢,還有那位少女,少年多麼強烈地想要走進那座城,想去那裡見真正的「她」… 𓏧 剛開始還以為是一對男孩和女孩相知相遇的故事,一個只屬於兩人的特別的秘密世界,但結果越看越覺得事情不單純,甚至在還未讀完第一章節前,就胡亂猜測著:真實世界的女孩死了嗎?為什麼當夢讀就會傷眼睛呢,是男孩原本眼睛就畏光(弱視),還是老了之後才變得不好呢? 直到整本讀完後,又或是中間才恍然大悟,原來比起愛情,它更多地在訴說孤獨與迷惘,以及虛實之間的界線… - 『在現實世界,我們和影子共同生活,不論看得見看不見,影子一直都在。』 在這本書中,村上將影子的概念,描繪成另一種有趣的形體,它不單單只是映在地面上的那抹黑色,而是一種心靈的延伸,一種更深層的意識…影子就像是自己的分身,就如植物的根那樣,它陪著我們經歷黑暗、背負痛苦、擁有渴望與記憶。 對城內的居民而言,影子死掉以後,黑暗的想法也會消失,所以,對城來說,影子沒什麼用處,它是必須被丟棄的存在,因為消除掉意識,感覺比什麼都輕鬆。但是,失去影子的同時,可能也會失去某部分的自我,就如被強制剝除的影子,是無法長久生存的,如果沒有那個最真實、混亂卻充滿生命力的自己,那麼人也將會變得安穩而空洞吧。 而在影子概念之上,又堆疊出一層更為複雜的假設,也就是,本體和影子也有可能完全交換,分不清哪邊是本體、哪邊是影子;就如「外面世界」和「被牆圍繞的城」的圖書館和町,以及現實和非現實的交錯…彷彿有條看不見的線,在它們之間連接。 這就像是在人生中感到迷失的我們,無法確定哪個是「真實的自己」,雖然想設法看清楚,自己實際身在哪一邊,但卻又忍不住想躲進「我是影子、我不是我」的虛構裡,彷彿這麼做,就能避免掉什麼很重要的事。 說到這裡,我忽然想起《小飛俠》裡的彼得潘,他為了追影子而闖進溫蒂的家,兩人因此相識,開啟一段充滿奇幻與成長的旅程…或許,那個追著影子跑的男孩,也是在尋找「遺失的自己」吧? 在這浩大的世界裡,我們不斷尋找讓自己完整的線索,不斷糾結於自己正扮演哪個角色,可是,如果我們能試著與影子共存,試著意識到,影子與本體,不過是同一顆心,在不同光線下的折射而已,那說不定我們便能超越困境,繼續往前走下去吧。 - 『我的記憶,和我的現實在那裡重疊,連結混合為一,我以目光追蹤那個模樣。』 如同少女向少年訴說那座城的故事,長大後的少年也向黃色潛水艇少年敘述那般,我也漸漸被這座不知是否真實存在的城吸引──現在在這裡說話的自己,是不是也到城裡生活過呢;或是,在遠處那座城裡的我,是否還記得在外面的我呢──莫名會這樣想。 彷彿自己正在做夢,在做那些好像比現實還要真實的夢,不過,我倒不覺得是因為現實太悲傷,或是想逃避什麼,所以才覺得在做夢,我反而覺得正因為那場夢,它觸動了我心裡最深的某處,某個無法言說的情緒、某段回憶、某種模糊的渴望,透過摸索這些內在感受,才令我覺得自己真實存在。 關於這點,也可以從村上穿插的《愛在瘟疫蔓延時》這本書裡發現,他將這位作者「真實和非真實基本上是相鄰等價的存在」這個想法融入於他的小說裡,這麼做的用意,並不是讓我們區分「夢」或「真實」的差別在哪,而是引導我們去理解:你是否感覺自己是完整的、真實的。 就跟冰山理論一樣,現實像冰山浮出的一角,露出水面的只不過是極少的一部分,而夢境、潛意識、記憶等等這些更深的東西,則是水面下無法輕易觸碰的部分,它們都沉潛隱藏在我們所看不見的黑暗深處。你看得見、感覺得到,但卻摸不清也說不明。 『可能在我心裡,還留有少許我尚未完全了解的領域,一個連時間都還無法觸及的領域吧。』 - 除了現實和非現實,故事中對於時間的描述也很耐人尋味,因為牆內的時鐘沒有指針,所以在這裡,所有的時刻都是大概,在這裡,所有的時間都很模糊、且無意義,又或者可以這麼說──在這座城裡有的是時間──因為不知道正確的時間,所以看起來就像是停留在同一個位置。 而這段靜止不前的時間,也暗示那些活在過去的人,他們從來都沒有隨著時間走下去,相反地,他們的時間早已不知不覺停止在某一刻。如同我們看著過去的倒影,試圖理解現在的自己那般,雖然在現實中不斷往前,但內心卻還卡在某個節點…說不定,那些潛藏在深處未被定義的瞬間,根本說不清,也無從追趕。但如果沒有時間,我們會更自由嗎?還是會更迷失呢? 其實,現實世界還真的存在這樣的地方,那就是位於挪威北邊的索馬洛伊島 Sommarøy,他們可是世界第一座不受時間限制的城市喔!因為每年夏天,這裡會迎來將近70天的極晝,也就是太陽不會下山,24小時都是白天,所以也被稱為「夏日島」。雖然沒有所謂的日出日落,但他們還是照著「正常的時間」,按部就班地做事,於是,島上的居民便發起一項倡議,希望讓這座島成為「世界第一座無時間區」,主張生活不該被時鐘綁架,而是應該根據自己的節奏來決定。雖然這個倡議並未成為正式制度,但它也讓人重新思考:我們是否能擺脫時間的束縛? 也許隨著年紀的增長,你會感到時間彷彿越來越重,以前還能握有全世界的所有時間,現在卻變得相當有限…可是,無論是小說裡的那座城,還是現實中的島,時間都不再是一條筆直前進的線,而是一片沒有邊界的湖面,它就只是靜靜地、緩慢地流動,從不催促也不定義什麼。 或許,人的存在本就不需要靠「時間流動」來證明,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理解內心的時間,並接受它帶來的不確定性,學會停下來、傾聽自己,練習活在自己的時間裡。因為真正掌控生活的,從來不是時針分針,而是「你現在想做什麼」、「你此刻感覺怎麼樣」,這才是最重要的。 - 『心和身體有一點分離,分別在有一點不同的地方,一側是在這座城裡自己已經不再孤獨,另一側是即使如此自己終究還是孤獨的,我的心就那樣筆直地一分為二。』 城的存在──在我讀來──它是我們內心的投射,一個深藏在潛意識裡的避風港,這個地方會隨著自己的心境產生變化,在這裡,你能安心的生活,做真實的自己而不會受到排斥,不需要面對社會規則,也沒有時間壓力,在某些人眼裡,城,或許就像完美的理想國。 然而,要達到完美,勢必得將「缺陷」給丟棄。可能是為了防禦自己不再受傷,可能是擔心內心的渴望會失控,所以城將這些所謂「靈魂的疫病」擋在外面,在周圍建起堅固的高牆,不讓人有一絲好奇,甚至把會誘惑你的「黑暗的影子」給徹底剝除。因為城必須在牆的內側達成完滿才行,不留一絲縫隙,就像那道無法被輕易破壞的牆。 可是,城並不完美,牆也一樣不完美,世界上沒有什麼是完美的。就如影子所說:每個人都會吃苦、變老、衰弱、死亡,當然了,那樣可能不太有趣,不過,世界本來不就是那樣嗎? 感到害怕恐懼,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堅強,而是人本來就會害怕無法掌控的失去與結束。正因如此,我們會受傷、會迷惘,更會努力尋找彼此,尋找讓自己願意「留下來」的理由。 或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牆」,它可能是保護,也可能是隔離;它給你結構,也給予限制;帶來夢想,也種下恐懼,正當你覺得這裡──這座被牆圍繞的城──是安全的時候,你又彷彿覺得自己像個囚犯,想逃又逃不掉,想留下又無法安穩,但是,你還是得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選擇,相信「有個人」會穩穩接住你。 - 『當我從那樣的高度,激烈墜落時,能夠接住我的人到底會是誰?』 我很喜歡書中描述的沉默一詞,那種話語在喉嚨哽住的感覺,是孤獨的具現,可以說是無聲的抵抗,也能說是種自我保護。有時候,不是我們不想說,而是也許說了沒人能真的懂,沉默,不是缺乏語言,而是缺乏聆聽的人,如果這份情感無人理解,那麼或許沉默久了,人就會習慣把自己藏起來吧…如同那位黃色潛水艇少年M××。 少年天生就具有某種特別寶貴的資質,對於擁有這樣特殊能力的人,有人覺得不舒服,也有人不知該如何與他相處才好,沒有人懂他的語言,也沒人願意真的試著去懂,他的存在宛如一個沒有出口的靈魂,因此,他選擇離開,進到那座城──即使那地方不算是完美的場所,也沒關係,因為在那座城裡,至少他不孤單;因為在那座城裡,他至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剛開始以為「夢讀」的工作,就是「自己」在讀取過往生活的記憶,從書架中找尋那本回憶,然而,當我越來越深入理解後,我覺得它更像是一種接收與共鳴的工作,書中的「古夢」代表的或許是想被理解的渴望,而這件事,只有具備真正感情的人才做得到。不是表面的「聽見」,而是完全接住內在的重量,聽見話語背後的痛苦、掙扎、和想要被愛的渴望。黃色潛水艇少年想成為「夢讀」,不只是因為理解夢,他更相信自己是為了「讀懂那些被遺棄的心」而生的,他覺得那是他的天職…這不就像一個天生為了傾聽而存在的靈魂嗎? 明明活在這世上的人有這麼多,卻很少遇到可以把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原原本本說出口的對象,正因為這樣的存在實在太稀有了,所以一旦遇見,就會在內心刻下永遠的印記,即便最後沒有了、它也不會真正地消失,因為那不只是一段關係,而是靈魂曾經共鳴的記憶。當你嘗過這份滋味,心中殘留的溫度,便會化為深刻的痕跡,猶如少年愛慕的那位少女,以及子易先生的妻子,她們沒有留下任何訊息、暗示或跡象,就突然性地結束,那留下的,就不會只是空洞,更是一種致命的重傷…它悄悄成為了你的一部分,影響你如何再去看待自己與他人。 一個人的內在被冰封時,陽光進不來,不是因為不夠明亮,而是心還無法打開接收,即便有人試著給出善意和溫暖,但那個曾毫不留情被遺棄的靈魂,依然覺得不夠,哪怕是一絲微光、一句話、一首歌,都無法驅散心中的孤獨──又或是,無法阻止想進到那座被牆圍繞的城裡的期望。 這種孤寂的狀態,並不是一種急需排除的毛病,你只是需要時間去理解、去接納,就像太陽躲在雲層後面從沒離開過那般,也許,我們也能撐到雲散的那一刻,光可能不大,但只要還看得見自己的影子,就表示你還存在著,你不是一個人,「你的分身」確實存在。你還是值得被接住,這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一種極深的勇氣,是你對自己的溫柔允諾。 - 我覺得書中描寫的孤獨,總能深入內心最深的角落,那種「終於被誰懂得」的瞬間,或者「即使很努力也傳達不了的寂寞」…村上用最溫柔的語言,寫出了我們最難承認、最不想面對的痛,尤其是對那些還在黑暗裡摸索的人來說,這些字句就像是某種陪伴,讓我們明白:你不是唯一擁有這樣感覺的人。 我們總以為別人比自己還清楚人生的方向,但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無法說出口的秘密,甚至有時候,可能連自己都不願去觸碰…『仔細想來,很多事情恐怕都像這樣,和當事者的意圖和計畫無關,自然而然就進行下去了。』 或許,這股內在的浮動,這份焦躁感的出現,並不是壞事,反而是一種信號,它在告訴我們:是時候該往前了。即使內心還是會感到彷徨不安,那也沒關係,因為那正是成長的一部分,我們總以為要確定自己準備好了才能開始,但其實真正的改變,往往就是在迷惘中開始的,不需要鼓起什麼勇氣,只要緩緩地前進就好。就好比那些為追求或爭奪雌獸而拼死爭鬥的獸群,牠們在粗野激烈的一星期過後,又再度恢復寧靜溫和的模樣,不就像每隔一陣子,自己內心的混亂,不斷死去又重生循環的樣子嗎? 當我闔上書本後,我整整哭了一個晚上,我猜,可能是正好面臨的困境,那些說不出口、理不出頭緒的困惑,都在書裡被安靜地說出來了,如同那個放滿「古夢」的圖書館,以及有子易先生在的圖書館,他們接納了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接住了他們的轉變與不安,那是一種深深的陪伴。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在我們面對某些情緒或痛苦時,雖然無法單靠意志力解決,但能透過閱讀、透過書寫,甚至透過向人訴說的方式,為這些感覺找到安放的位置。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 除此之外,小說也帶出對靈魂、死亡、意識、存在本身的沉思,讓我們思考意識是什麼、死亡的邊界又是什麼,然而,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就像靈魂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沒有人能做出明確易懂的定義和說明那樣,他僅僅只是從某個形式,走向另一個更不明確的形式而已。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自己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就像子易先生所說,我們只要在自己所選擇的世界,過自己所選擇的人生就好了吧。 【分享喜歡的語錄】 🔖儘管時間只會用非常慢的速度前進,但不會倒流,這是在那段時期,我親身體驗所學到的事情。雖然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過有時理所當然的事情比什麼都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自己是看不見自己的模樣的,如果心能清楚映照在鏡子上就好了。 🔖我只不過是一個停在地面上的鐵球而已,非常沉重,向心性的鐵球。我的所思所想被牢牢封閉在內側,外表並不起眼,唯獨重量十足。除非有誰路過,用力推我一把,否則我哪裡也去不了,往任何方向都動不了。 🔖在我心中,或許有不輕易把心交給別人的一面吧,就好像在地上畫了一條線,表明不希望有人踏進來似的。到頭來,連我自己都無法掌握自己,或許真正該對我這個人感到困惑的,就是我自己。 🔖言語所無法說明,而且不會隨時間的經過而消失的深沉的悲哀,那是把看不見的傷,悄悄留在看不見的地方的悲哀。看不見的東西,到底該如何處理才好呢? 🔖現實這個詞在我心中已失去原本的意義,紛紛散掉了,我好像已經失去了當作基準的柱子,無法確認什麼是現實。 🔖所謂的人就像一口氣般空虛的存在,所活過的人生,也只不過像是移動的影子一樣而已。 🔖疑問很多,卻找不到確切的答案。許多事情看不出意義為何,眼前排列著很多道通往謎的門,手上卻找不到符合鑰匙孔的鑰匙。 🔖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可能哪裡都不會有,大家都在尋求什麼,追求某個人,只是尋求的方式都不同而已。 🔖如果有機會能好好說的話,或許就乾脆當場說出來比較好,一旦錯過適當的機會,事情往往會變得更麻煩。 🔖試著相信地面上有人會接住你,打從心底這樣相信,毫不保留,完全無條件地。 🔖人的心,是沒那麼容易掌握的,就像春天原野的年輕兔子那樣,靠著緩慢的意識的手是難以捕捉的。 🔖無論自己在找什麼,一旦找到了,到時自然就會知道是在找什麼了。不需要擔心,只要跟隨自己心的動向就行了,只要不迷失那動向,很多事情一定都會順利。
城與不確定的牆(平裝)
城與不確定的牆(平裝)
村上春樹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