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5
推薦
人生的每個課題,都是「知易行難」的放下練習
我們總有抱怨不完的事,我們都有過矛盾複雜的感受,我們老是對自己失去耐心,嫌棄自己積習難改。 妄下評斷、有分別心、視自己為「世界的受害者」,曾經是我的真實寫照。 直到有一天,我在深切的恐懼裡,對自己說:「一定還有更好的出路」,於是我不再定義誰是我的敵人,不再苦大仇深地跟全世界對抗。 事實也證明,從頭到尾,我對抗的始終是自己。 人類的欲望層出不窮,找得到的解決辦法也千奇百怪,我嘗試過很多事,從星座、命理、占卜,到瑜珈、靜坐、心理學,最後我才在閱讀中,回到自己的心。 原來,我曾經度過最遙遠的旅行,是離開自己。 📌不要相信念頭,它不是真的 與頭腦認同,會讓自己成為批判的囚徒。 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在腦中聽見內在的獨白,它可能會冒出比較、譴責、判斷,它可能會讓你以為你浮現的這些念頭,都是你自己。 首先你要明白,你不等於這個思考的人。 事實上,當你聆聽你的想法時,你會覺知到你自己,你會意識到,原來你是「觀看想法」的人。 你的念頭,不等於你,而這些念頭,都是妄念,是受限於過去的經驗,因此,在《我可能錯了》裡才會這麼說:「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要認真去活,也要瀟灑放手 人們都說無常才是正常,《金剛經》裡也用「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來形容虛妄不實,如夢似幻的人生。 是呀,那些生生世世只不過是我們執以為真的,一場顯得真實,讓我們深信不疑的夢。 我們只是旅居夢境的過客,但有時候我們卻把夢太當真。 我很喜歡《與神對話》裡的這一段話:「在這場遊戲裡,你無法輸,你無法做錯,錯誤不屬於計畫的一部分。」。 你知道嗎?一旦你想要凍結、抓住或操縱生命,你就與生命分離,分化出過去、現在及未來。 你無法不抵達你要去的地方,你無法錯過你的目的地,即使人生只是一場無足輕重的夢,但也不妨礙你清醒地在夢中活出幸福,玩得愉快,不是嗎? 🌅結論與感想: 修行的意思不是要你去過刻苦、充滿磨難的生活,相反地,修行是要你學會活得沒有保留,心無罣礙。 年輕時的我,對修行一知半解。 世間萬物,從來沒有什麼是絕對的,也沒有什麼是永久的,我那時只是懵懂的認為,離群索居,斷除輪迴,便是修行的全部。 後來,隨著年齡增長,我才知道修行就是找到能帶給你幸福的東西,活好活滿。 當然,我還是會有情緒,我也有不寬恕的時候,但我再也不用說冠冕堂皇的話,再也不用偽裝自己活得漂亮。 找到了自己,我才終於能放下自己,而這個放下,不是放棄,而是像佛陀在一棵樹下發現真理般,總算能「捨得自己」。 #捨得自己
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
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
吳若權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