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台灣疑案錄》結合真實社會案件與行為分析,帶領讀者破解離奇詭譎的懸案。
故事主角葉如夏是一名心理學專家,專精於破解難以理解的犯罪行為,相信所有「異常」背後皆有其動機與邏輯。當一具屍體被發現藏於偏僻旅館的床底,這起案件竟意外牽扯出多年前的懸案,使真相更加撲朔迷離。透過行為分析,葉如夏一步步揭開犯罪背後的心理脈絡,試圖阻止悲劇再次發生。
本作不僅以真實社會案件為靈感,更透過心理學視角深入挖掘人性的幽暗面,將「犯罪推理」與「心理分析」巧妙融合。這不只是一本懸疑推理漫畫,更是一場對犯罪心理與行為模式的深刻探索。
■ 心得
在撰寫這本書心得初期時讓我有些難以評價。
人物設計採用美式風格,相較之下,與台灣案件的背景略顯違和。特別是兩位主角的外貌並非典型亞洲長相,這或許是漫畫為了抽離現實而做出的選擇,但也相對降低了故事的恐怖感。我不確定這是因為繪者風格不得不如此,還是刻意為之。
我一直有在追蹤作者賴惟智的作品,從《成為奪心魔之必要》便能看出他偏好融合恐怖與推理的風格。本作將不同案件重新編排、揉合敘述,營造出極具吸引力的懸疑氛圍,加上封面設計極其精美,第一眼就讓人想翻開閱讀。
書中案件參考了高雄客萊頌汽車旅館命案與汐止乙醚弒親案,其中第二起則與陳金火分屍案相似。這些真實案件的改編,使故事更具真實感,也讓人思考人性與犯罪的關聯。
文史類漫畫推廣不易,然而其文化價值極高,不僅能讓新生代更願意了解台灣這片土地,也能吸引國際讀者。然而,這類作品往往難以兼顧敘事與歷史考據,容易流於教科書式的陳述,失去娛樂性。
值得一提的是,凌宇出版社在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推出的《台灣疑案錄》、《暗黑雨港城》、《白色叛逆》等作品,皆以重大歷史懸案為題材。這類改編方式不僅增強戲劇張力,也能避免文史類漫畫在「歷史忠實還原」與「虛構創作自由」之間的矛盾,使故事更具可看性。畢竟,歷史往往由勝利者書寫,本身同樣存在人為操作空間,而刑事案件相較屬於野史,使這些作品不必拘泥於政治正確性,提供了一種不同視角的詮釋。
最後,書籍尾頁添加繪者的角色設定上,這點值得肯定,也讓讀者更了解繪者,並提供合作模式給台漫新人舞台。整體而言,這本書適合喜愛心理犯罪與社會案件改編故事的讀者,對於犯罪行為與人性陰暗面的描繪,仍有其獨特價值。
實際撰寫心得時也發現,這本書在劇情編排和創意帶給我的體驗確實是難得且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