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上次閱讀短篇小說集結的《第一人稱單數》,這一次閱讀了村上春樹長篇的小說,我似乎也漸漸可以理解村上春樹的粉絲為何會著迷於他文字與故事了。
比起短篇故事,長篇故事更可以體會村上老師文筆中蘊含的細膩以及魔力,整本《城與不確定的牆》的故事進展其實很緩慢,就像漫步在漫天的風雪之中,刺骨、冰凍,卻依然讓人忍不住流連忘返,想要一頁、一頁閱讀下去。
故事由「我」、女孩,以及「被高牆圍繞的城」建築起來,明確的書名、簡介、開端,都會讓讀者開始好奇起來這座「被高牆圍繞的城」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城,但是深入閱讀之後會發現,這座「被高牆圍繞的城」的描述,其實在書中都是重複堆疊起來的。
獨角獸、守門人、圖書館、負責閱讀古夢的「夢讀」,還有影子。
村上老師並沒有「明確」告訴我們要進入「被高牆圍繞的城」究竟需要什麼樣子的資格,要成為閱讀古夢的「夢讀」又需要什麼樣子的條件,我們就像是故事之中的「我」一樣一知半解、懵懵懂懂,卻又在不知不覺之中接受了這樣的設定。
同時,本書中也分成了三個部分,「我」也不斷在現實生活以及「被高牆圍繞的城」之中穿梭著。
但是現實生活真的就是現實生活嗎?「被高牆圍繞的城」就不是現實生活嗎?倘若現在「我」生活在「被高牆圍繞的城」之中,那麼對於「我」而言,「被高牆圍繞的城」就不是現實世界了嗎?
真實與虛構;現實與魔幻不斷在此書穿梭,讓人分不清楚村上老師寫出這本書的用意為何,他所要闡述的故事到底是什麼,但是書中其實有小小的暗示了。
冰山理論。
還有我自己認為的「自我以及本我」。
冰山理論。
由家族治療之母維琴尼亞·薩提爾所提出,人的內心就好比一座巨大的冰山,我們只能看到它的表面,而在水平面之下,則隱藏著我們看不到的裡面。
水平面之下的裡面才是一個人真實的樣貌與內在,但正因為隱藏在冰山下,所以多數時候可能連本人也不曉得冰山下究竟有多居大。
自我以及本我。
由著名心理學佛洛伊德提出,自我就好比看得到的冰山,掌握著現實生活中人們所表現出來的意識與行為;而本我則好比冰山下看不到的那一面,就好比我們內在的潛意識,但人心是複雜的,所以有時候自我會控制著本我,讓我們得以作出符合現實常規的行為而不至於失控。
就此書《城與不確定的牆》而言,影子對於「被高牆圍繞的城」是十分重要的東西,需要拋棄影子才可以進入,在我的理解之中就好比要進入「被高牆圍繞的城」就必須拋棄「冰山下的本我」才可以進入。
必須拋棄自己的潛意識、時間、物質、慾望,才可以在「被高牆圍繞的城」生活,那裡的生活單調、枯燥,卻統一,和紛擾繁雜的現實生活不一樣,所以曾經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我」是不可能在「被高牆圍繞的城」繼續生活的。
因為「我」即便習慣了「被高牆圍繞的城」的生活,「我」的影子依然存在於「現實生活」(依然擁有潛意識),所以最後「我」還是會回到現實之中。
也不是說「被高牆圍繞的城」的生活是不好的,只是某些時候、某些時刻,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生活模式,只是需要找到自己的生活、習慣,以及想法。
也或許,村上老師並沒有那麼多想法,就是單純朝「魔幻」的方式寫下這本書,畢竟不同本書大家的理解方式就會有千百種。
但是我可以很有自信的說,因為這本書,讓我更想去閱讀村上老師以前的作品了!我要再去把《挪威的森林》(以前實習時尚未閱讀完)挖出來重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