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很喜歡閱讀和書有關或和閱讀有關的書籍,相信有很多書友也和我一樣。我覺得每個人一定都會有自己特有的閱讀方式、習慣、觀點、喜好,甚至是一些閱讀小怪癖,因此,能夠藉由書本一探究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如果能從中找到一些新觀念或自己也喜歡的觀點,那就再好不過了!
作者荒木博行長期經營說書頻道,且從2018年開始就一直維持日更至今 (好令人敬佩!)。而這本書就是他從不同的方向切入,分享自己對於閱讀的各種觀點與想法。
▌書的最大魅力,就是毫無魅力
所謂的「魅力」,指的是能在短時間內有效地吸收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好像不久前我們才在說獲得資訊是件很方便的事,只要動動手指就能網路上搜尋到你想知道的訊息。現在呢,各式影音平台已成趨勢,我們不再只是依賴文字資訊,我們也藉由視覺刺激、聽覺刺激來接收大量甚至是過量的資訊。
但也因為如此,大腦必須消耗大部分的資源來處理這些資訊,以至於我們的大腦沒有額外的資源來讓我們進行深度思考或內化這些資訊。而在閱讀書本的過程中,因為接收的資訊少,所以反而有餘裕能夠進行思考,也更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來決定要接收並消化多少資訊。
▌閱讀的餘裕,就是想像力伸展的空間
前幾天才跟男友討論到,如果有一本書要被影視化,我個人會比較偏好先看原作再去看影視作品。因為我覺得看書的時候比較有自己的想像空間,如果去看影視作品,很容易被聲音及畫面給限制住,形成既定印象,後續再回頭去看原作時,就比較難難單靠自己的想像去為書本裡的場景畫面、人物樣貌等等的重新塑型。
正因為閱讀對大腦來說是耗能較低的活動,所以一邊閱讀的時候我們能夠一邊思考、一邊想像。我滿喜歡作者用詩來做舉例,一首詩即使字數少,我們也還是能夠從中想像出各式各樣的風景。而且我覺得作者提出的一個概念也很棒,他說閱讀是作者與讀者的聯手合作,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會加入自己解讀、經驗,當讀者的想法與作者的文字相互交織,使得讀者能夠產生屬於自己的結論,而經過了這樣的過程,手上的那本書也成為了讀者的「創作」。
▌保持思考的彈性,打通和書本的「航線」
我覺得作者在這本書中還滿強調「抽象化思考」的,意思是把具體且固有的現象,轉換成尋常、普通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以不同的思維去看待一件事物,而能藉此看到事物的本質或找到事物間的共同點。如若能找到相異事物間的共同點,就像是開通了一條「航線」,你就能去到更多地方。
書本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書籍類別,但只要經過抽象化思考,其實每一本書都可以跟自己有關。我覺得這個練習去找共通點的過程剛開始可能會有點難,不過其實越想會越有趣!
除了抽象化之外,把抽象事物「具體化」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如果說抽象化是具體現象轉化成概念,那麼具體化就是思考要如何把概念套用在自己身上。藉由具體化的過程,我們能夠進行深度思考,這些概念之於自己的意義為何?自己該如何實踐?先讓書和自己產生連結,再將書中的概念內化成自己的一部份,一次又一次的反覆進行抽象化與具體化的過程,不但能夠讓思考變得更有彈性,也能讓自己累積更多知識!
▌結論
我覺得這本書很簡單好讀,搭配作者平易近人的舉例,很多概念都很好懂,還能前後延伸、融會貫通。而且我覺得這本書最棒的地方,是作者打破了很多大家在閱讀上可能會陷入的迷思。究竟閱讀有沒有用?要怎麼有效率的閱讀?我覺得就像《葬送的芙莉蓮》中,芙莉蓮並不追求最強的魔法,而是單純的喜歡各式各樣的魔法一樣,我們也可以單純的喜歡閱讀。
閱讀是自由的,你可以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你想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