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來,戰爭的火苗再度在世界不同地方燃點,
俄烏戰爭、以哈戰爭、蘇丹內戰,戰爭從歷史書中走進現實,成為鋪天蓋地的新聞。
在學習歷史時,我們研究引發戰爭的原因,得知戰爭的殘酷。
看着新聞報導,我不禁想,為何戰爭在這世代依然存在?
為何雙方不惜會花上數年,甚至數十年,以摧毀自身為代價,選擇與對手玉石俱焚,而不選擇其他方式?
這書嘗試提出引發戰爭的五個邏輯,並透過這些邏輯,探討可以如何通往和平。
1️⃣ 不受制約的利益 (Unchecked Interest)
當決定戰爭的領導者不當責於其群體的其他人,就可以忽略交戰的部分代價和痛苦。
2️⃣ 無形誘因 (Intangible Incentive)
對一些群體而言,施行暴力帶來的價值,如義憤、榮耀與地位、意識型態,可以彌補戰爭的痛苦和損失。
另外,某些宗教原則和理想,對信仰者而言就是回報,憎惡原則的妥協。
3️⃣ 不確定性 (Uncertainty)
“When two nations had a contradictory assessment of their own military power and the issue at state was vital to both nations, war was likely.” —— Geoffrey Blainey
雜訊使雙方對勝算和議價範圍看法不一,使和平的誘因減少,引導雙方走向戰爭。
雙方可能會以交戰來弄清楚真正的相對實力,直至議價範圍出現,能達成協定為止。
再者,在資訊欠缺時,弱方可能會虛張聲勢。
在這個條件下,最佳策略是「絕不總是讓步」,偶爾出擊來破解詐唬、阻嚇攻擊。
4️⃣ 承諾問題 (Commitment Problem)
縱使衝突雙方都想用某種協定來避免戰爭,卻沒有可信的協議。
像預防性戰爭般,已預視將會有巨大、難以阻止的勢力變動。
即使崛起中的敵人承諾不會利用他們的未來優勢,並給予一份豐厚的好處。
在沒有第三方執行和仲裁下,哪個強權會願意犧牲現在的影響力,換取一個空洞的未來許諾?
當議價範圍被縮窄至危險範圍,錯誤的判斷會是和平的成敗關鍵。
5️⃣ 錯誤感知 (Misperception)
錯誤感知會使人誤判,把敵人妖魔化,妨礙妥協。
錯誤投射讓我們傾向以自身角度看世界,而忘記他人有着不同的角度和資訊。
確認偏差讓我們傾向選擇性尋找支持自身假設的資訊,忽略不相符的證據。
過度自信讓談判者提議異常的苟求,而有機會遭到拒絕或導致戰爭。
若我們與另一個群體曾有衝突,就很容易產生負面的印象,使信念、思維僵化。
---
得知引發戰爭的五個邏輯,那我們又可以如何通往和平?
書中提出了四大方向:相互依存、制度性制行、執行規則和介入措施。
---
1️⃣ 相互依存 (Interdependence)
在古老的海岸城市,印度教和穆斯林在經濟上相互依存,社會上融合,
如共享診所、創辦合營企業、經營扶貧組織等,
經濟上的交纏提高了交戰的代價,使妥協誘因變強。
同時,因為經濟上的連結,幫助建立跨群體信任,減少宗教紛爭所帶來的影響。
不僅是經濟連結,群體之間也可以在社會層面連結。
中國古代的和親、歐洲君主的王朝婚姻,把帝國編織在一起,來減少、結束衝突。
西非的馬利帝國曾以姓氏來連接帝國內的不同群體,以表親制構建群體認同。
跨群體連結擴大了我們的關心圈子,增加同情心使我們促和。
2️⃣ 制度性的制行 Checks & Balances
分散權力讓決策不再取決於統治者的偏好,而是需要各方同意。
發動戰爭時,除了統治者的利益,各方會考慮自己的利益作出決定。
這促使領導者聽從多數,因而更難把國家帶往戰爭。
開放的資訊傳播也能有助減少不確定性和雜訊,從而避免衝突。
再者,權力分享和制度,促使領導者作出可信承諾,才能得到其他群體的支持。
3️⃣ 規則與執行 Rules & Enforcement
制訂規則和執行機制來協助各群體合作,並以專業中立的第三方作出可信的威懾,懲罰暴力的爆發,來反制無形的交戰誘因。
而聯合國這個集體安全制度,嘗試讓各國共同利益協助下減少交戰,
提供論壇會面和以機關監督協定的遵守情況,減少不確定性,
並支持可直接介入的機構,協助訂定、維持協議。
雖然無法完全約束國家,如在 90 年代,未能阻止盧旺達和索馬利亞的衝突,
但起碼比沒有約束的境況好一些,如安哥拉、納米比亞等,
聯合國能監控停火協議,觀察非軍事化的進程。
4️⃣ 介入措施 Intervention
透過懲罰、執行、引導、利誘和教化,軟硬兼施。
雖然有着成功的例子,但成效難以用反事實方法,
以合情理的對照組來檢視、量化成效。
最後一章,作者點明我們對和平之路所知的甚少。
惟有從和平措施方向着手,多方尋找以尋正道,一步步前進,
仔細對比期望和實際結果,從錯誤中學到教訓,一點一滴的迭代改進。
---
免於暴力的自由,是最基本的人權。
戰爭除了使人惶惶不可終日,亦摧殘着社會進步的果實。
記得在學習歷史時所看的資料,和相關書籍、電影,
如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讓人感觸良多,得知戰爭的殘酷,亦同時希望這事不再有。
在說明引發戰爭邏輯時,作者嘗試以簡化的策略賽局和地圖,輔助說明。
並在論點之後附以許多紛爭、歷史事件加以說明,
要是沒有直接對比的例子,這書也不諱言說明。
我很喜歡這種具實據的論述,也在翻查相關資料時獲益良多。
「和平不是沒有衝突,而是有能力用和平手段來處理衝突。」
這書沒有明確為和平下定義,但我有感定義的必要。
雖然和平的定義看此直觀,實際每人心中的和平可有不同。
一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對和平定義的研究,發現雙方對和平的定義大相徑庭。
若沒有探討和平的定義,不同的觀點會令人更難達成共識。
如應否反對正義、自衛之戰,是消弭戰爭、暴力的負面和平,
還是反對一切直接與間接暴力,包括結構和文化暴力的正面和平。
從作者「一個和平社會不一定得是平等或公正的」和這書的論調,
這本書感覺較則重於負面和平。
不同的門派對於戰爭與和平有着不同的觀點。
如 Hugo Grotius 認為因為沒有仲裁能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
所以應只容許正義之戰以解決衝突。
或是 Immanuel Kant 在《論永久和平》提出每個國家的憲法應當是共和制,
國際法建立在自由國家聯邦主義的基礎上。
個人認為一些觀點可受時代的影響而不再適用,
但亦可從中觀察到過去與現在的戰爭問題存有相似性,具有參考價值。
惟有國際間多層並進的改革,並及時修正,才可以維持長久穩定的和平。
總括而言,這書是本很好了解戰爭原因與和平方向的入門書籍,推薦大家仔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