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4
擺脫內耗,走向有序人生
❝你的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你卻稱之為命運。❞ ──榮格 你聽過「精神熵」這個詞嗎?「熵」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指的是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熵值越高就代表這個系統越混亂(也就是熵增),做工效率也會越低。而精神熵指的就是內在秩序的混亂,內在秩序越混亂,我們各方面的能量也會越低,以至於很多時候我們明明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好像並沒有往目標前進多少。 就像是我們在使用電腦的時候,開啟的程式越多,甚至不用了也不好好關掉,而是讓它繼續在背景運作,那電腦就會越跑越卡、越跑越慢。同樣的狀況套用在我們身上,一個人的專注力有限,但如果我們一下回個訊息,一下滑個社群軟體;一邊跟同事交辦工作事項,一邊和朋友抱怨自己的不順心;一下煩惱之前哪些事沒做好,一下又要為即將到來的事而感到焦慮……大腦都快因為過度運轉而冒煙了,所以我們當然會一直覺得很疲憊、很心累。 而這本書就是教我們如何釐清自己的狀態,整理失序的內在,讓我們得以擺脫不斷內耗所造成的心累,轉而投入專注所帶來的心流狀態,以及心流所帶給我們的愉悅感之中。很多人常說「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心流就像是把我們帶入某個精神時光屋,在那裡我們不受時間的追趕,反而很享受自己正在做的事,也為此感到滿足。 ▌進入心流的訣竅 一路讀下來,我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環環相扣的。要進入心流並不容易,需要一定的專注力與挑戰性,當我們處於內耗狀態,注意力被分散到各種事情上,自然很難進入心流的狀態。要想進入心流,最重要的是:明確的目標、即時的反饋、一定的難度,以及注意力的控制。 我非常喜歡作者以放大鏡聚焦作為舉例,大家小時候也都做過這樣的實驗吧?當我們想要用放大鏡將陽光聚焦在一張紙的某個點上,我們就要不斷嘗試移動放大鏡的位置、角度才能找到焦點,而這個焦點就是我們的目標,看著紙張因為溫度變高而逐漸產生的泛黃、焦黑就是即時的反饋,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方向正確。要讓這個光的焦點能夠達到足以讓紙燃起的溫度,就是所謂的專注,否則焦點移動、失焦,結果都會與我們原本設定的目標有所差距。 ▌讓那些模糊的變得清晰 另一個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作者提到熵之所以一直佔據在我們的內心,是因為我們一直在以模糊的方式對待自己與他人。模糊的感受、模糊的想法,只會讓自己更加混亂,模糊的目標更是讓自己無法有效的達成目標。所以與其設定「明年我要讀更多的書!」,不如將目標明確定義為「明年我要讀100本書!」,然後再時時檢視自己的完成狀態、逐步調整達成目標的方式與節奏。 ▌妥善運用認知資源 我們的認知資源有限,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將注意力聚焦,而最容易分散我們注意力的,就是大量的訊息。隨著網路的發達、各類社群平台的興起,我們獲得了過多且對自己不一定有幫助的資訊。大腦光是要捕捉這些資訊都來不及,更遑論要挑選、消化,甚至是要將有用的資訊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關於這點,書中提出了一個很不錯的方法,就是「自己決定自己要吃什麼」,先向那些會收集好的資訊、分享有深度的內容,想法與你相契合的朋友請教,看看他們平常都看什麼書、從哪些地方獲取資訊。然後自己也嘗試將獲得的資訊整理、輸出(像是和他人討論、分享),進一步挑選適合自己的精神糧食,而不是讓大數據不斷餵養那些沒營養或你不需要的東西。 ▌關於這本書 我覺得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很不錯的觀點可以刺激讀者思考,也有不少方法和工具讓讀者能夠持續實踐與使用,可以說是「乾貨滿滿」的一本書!不過,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我原本以為我對中國用語的接受程度算高,但可能我自己看得太仔細、太糾結(比方像是每個字都要讀到這種,我反省😓),所以有些用語對我來說,讀起來就會有點卡、有點不習慣,以至於花了很多時間在閱讀與理解(對出版社跟行銷土下座🙇‍♀️🙇‍♀️🙇‍♀️)。 但撇除掉這點,我覺得這本書的知識含量挺高,而且概念的解釋和用例子說明方面都很簡單明確,不會讓人覺得很拖泥帶水或是讓人覺得太過困難而無法實踐。 希望大家都能夠擺脫內耗人生,走向舒適有序的理想生活!
從內耗變心流:清理「精神熵」,重整內在秩序,驅動最高行動力與幸福感
從內耗變心流:清理「精神熵」,重整內在秩序,驅動最高行動力與幸福感
楊鳴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