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大家在日常中應該經常聽過,是那種不斷追求精準且完美的人,任何細節都掌握好,任何不足都不容存在,這是大家對完美主義的理解。
但其實完美主義只是一種調適策略,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刻,就比如:
你考試前,會一直重複讀同一章節,即使你已經能倒背如流,還是會怕,所以一直看一直看。
你考證照前,會一直練習同一個東西,即使你已經練到完美無缺,還是會怕,所以一直練一直練。
這些都是C型人格的完美主義:追求安全型,也是最為典型大家看到有完美主義的人所做的調適策略。
但為何要一直重複做呢?什麼情況會有這樣的狀況出現呢?他們也不是無時無刻都是這個狀態的。
最主要的來源是過高的「自我期待」與過低的「自我評價」,這兩者的落差太大,誘發了巨大焦慮,因而一直做這些調適策略,以減輕自己的焦慮。
簡單一點說,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完美,沒有優點,但自己想做的,想追求的難度太大,這樣的落差太大,焦慮產生,為了減輕焦慮,所以做的調適策略,就是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歷程
「有條件的成就情境」出現
因「自我評價」與「自我期待」的失調而產生大量焦慮
人們採用了不同的「調適策略」,形成各式各樣的完美主義行為
簡單來說,就是你若能達成一定的條件,就會獲得好處。比如說:
只要考試考得好,就會得到讚賞。
只要報告做得好,就會得到上司認同。
但如果並不會獲得什麼,那他就不會產生完美主義,因為沒有必要。
我們常說完美主義是過度重視細節,追求完美,但其實拖延,也算是一種完美主義,也是我接下來要說的B型人格的完美主義:渴望認同型。
B型人格的完美主義:渴望認同型,就是非典型完美主義的人所擁有的人格,他們比較不穩定,應該說他們腦海裡的小劇場太多,所以會顯得比較搖擺不定,上一秒還很快樂,下一秒突然看到不好的新聞,情緒就會一下子低落。
拖延,是B型人格的其中一種調適策略。
他們想好好做一件事(高自我期待),但不認為自己能夠做得到(低自我評價),想法一直切換,就是無法讓自己滿意,隨著時間過去,拖延到最後,死線將至時,求好心切的心終於被焦慮壓垮後,行動力才會大增,因為已經顧不上做得好還是不好,而是有沒有做到,此時完美主義也會暫時離開。
完美主義,其實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驅動力,跟它好好相處,不斷的前進,成就未來的你。但我們必須減輕完美主義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減輕焦慮,要做到這一點,就是我們必須承認自己不是完美的,不要對自己太苛刻,同時自我認同,我其實沒有那麼差,我也是有優點,有能做的事。
一切都取決於你怎麼看待自己,完美主義是你的良藥,還是你的毒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