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是由加拿大作家艾蜜莉·孟德爾(Emily St. John Mandel)創作的一本末日小說,描繪了流感疫情造成文明崩塌後的世界。故事以非線性敘事手法,穿梭於世界崩壞「之前」與「之後」,探討人性、希望與文明的價值。 .故事背景與主軸: 小說以一場致命的「喬治亞流感」為開端,病毒迅速蔓延,導致全球文明在短短幾週內瓦解。故事從一名演員在舞台上驟逝開始,延伸到20年後倖存者的生活,描繪了疫情前後人類的掙扎與重建。 .行者交響樂團的象徵意義: 20年後,一群倖存者組成「行者交響樂團」,在荒蕪的新世界中巡迴演出莎士比亞戲劇和音樂。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保存藝術與文化,象徵著即使在末日中,人類仍追求美好與精神寄託。 .非線性敘事結構: 小說以非線性的方式交織角色的過去與現在,透過多視角描寫不同角色的命運如何交錯。這種敘事手法讓讀者逐步拼湊出故事全貌,增添閱讀的深度與趣味。 .人性與希望的探討: 作者刻意淡化末日中的殘酷暴行,更多地聚焦於人性中的韌性與希望。即使面對資源匱乏和孤獨,角色仍努力尋找生活的意義,使故事充滿溫暖與啟發。 .文明消失後的反思: 書中不斷提出問題:「如果我們熟悉的一切都消失了,人類還剩下什麼?」這些問題引發讀者對現代科技依賴及日常生活價值的深刻反思。 .角色命運的交織: 以演員亞瑟為核心,他生命中的摯友、家人及其他角色的際遇彼此交錯,共同構成一幅關於愛、夢想與失落的人生星圖。 .科幻元素中的現實感: 雖然是末日科幻小說,但作者並未強調科技或超自然元素,而是專注於疫情對人類社會和心理的影響,使故事更貼近現實。 .藝術與文化的重要性: 行者交響樂團的信念「光是生存還不夠」強調了藝術在人類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能帶來希望和連結。 .疫情前瞻性的隱喻: 本書於2014年出版,但其對疫情爆發後社會變遷的描寫在2020年的COVID-19疫情中顯得格外真實,引發廣泛共鳴。 .結局前後呼應: 小說以亞瑟之死作為起點和結尾,形成前後呼應的結構,凸顯生命無常及舞台人生的象徵意義。

5.0
1 則評分
5
100% (1)
4
0% (0)
3
0% (0)
2
0% (0)
1
0% (0)
推薦 1 · 想讀 3 · 正在讀 0 · 已讀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