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

書籍簡介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是由神經科學家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所著的一本書。本書結合神經科學與正念技巧,幫助讀者理解假性飢餓背後的心理機制,並提供實用的21天計畫,協助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改善與食物的關係。 .假性飢餓的成因與影響: 書中指出,假性飢餓多源於情緒壓力、無聊或焦慮,而非真正的生理需求。這種情況反映了我們將食物作為情緒逃避工具的習慣,進而導致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和內疚感。 .意志力的迷思: 作者批判了過度依賴意志力來控制飲食的觀念,認為意志力並非長久之計。相反,他強調正念覺察的重要性,幫助讀者以溫和且有效的方式改變飲食習慣。 .三步驟改變模式: 書中提出三個步驟來打破壞習慣: 1. 找出飲食習慣模式(觸發點、行為與結果)。 2. 運用正念覺察打斷固有模式,而非依靠意志力。 3. 利用大腦的可塑性建立新的健康習慣。 .21天計畫: 作者設計了一個21天的實踐計畫,包括設定目標、回顧與食物的關係、辨認飢餓衝動等具體步驟,幫助讀者逐步重建健康的飲食模式。例如,第五天專注於區分生理飢餓與情緒驅動,第十天則使用「渴望工具」來檢視進食行為是否帶來真正滿足。 .正念飲食的重要性: 本書強調正念飲食,即專注於每一口食物帶來的感受,並學會在進食前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這不僅有助於改善飲食行為,也能讓人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 .與大腦合作: 作者以神經科學為基礎解釋,我們的大腦偏好高熱量食物是基因遺留下來的生存策略,但現代社會已不需要如此。因此,我們需要重新設定大腦對獎勵和渴望的價值,以擺脫對垃圾食品的不健康依賴。 .自我疼惜與接納: 書中強調「愛自己」的重要性,並提出「疼惜自己」的新觀點。這意味著不再對自己因飲食失控而自責,而是以溫柔和理解的態度面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 .重建身體與心靈連結: 透過正念練習,讀者能重新連結身體訊號,例如辨識飢餓感與滿足感,進而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需求,而非被衝動驅使。 .提問練習改變行為: 作者建議在進食前問自己兩個問題:「我這麼做得到了什麼?」以及「我有多滿足?」這些問題幫助大腦重新設定獎勵價值,避免無意識地過度進食。 .書籍核心精神: 本書不僅是一本飲食指南,更是一堂關於自我接納與愛自己的課程。透過正念與科學方法,讀者能學會如何以健康且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最終改善身體與心理健康。

4.7
7 則評分
5
85% (6)
4
0% (0)
3
14% (1)
2
0% (0)
1
0% (0)
推薦 7 · 想讀 0 · 正在讀 1 · 已讀完 3